夏季謹防小兒燙傷 注意及時“沖、脫、泡”
夏季是兒童燙傷發生的高發季節,孩子的大部分皮膚裸露在外面,火、熱液等更容易直接接觸皮膚。
兒童好奇心強,沒有危險感和自我防護意識,看到桌上的開水杯就要去碰,看到飲水機的按鈕就要去按,所以兒童比成人發生燒傷的概率更高。燙傷可造成局部組織損傷,輕者損傷皮膚,出現腫脹、水皰、疼痛;重者可引起血管、神經、肌腱等同時受損。燙傷引起的劇痛和皮膚滲出等因素可導致休克,晚期出現感染、敗血癥等并發癥而危及生命。
燒燙傷為什么會致死?
一、感染。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燒傷患者特別大面積燒傷,皮膚是人體的一個抗感染的屏障,大面積燒傷后意味這身體的屏障被撤除了,嚴重的燒傷會對身體的體制造成非常大的打擊,病人的抵抗力也隨之下降,同時會出現腸道內的一些菌群的移位。這種情況下,病人容易出現嚴重的感染。
大面積燒傷患者全身大范圍的皮膚損傷,很多創面的修復需要植皮。異體皮雖能起到短期覆蓋保護創面的作用,但創面的最終修復還是要靠自體皮膚。大面積深度燒傷患者創面修復有時候很困難,對于一個勸說90%面積體表面積三度燒傷的患者,意味著醫生要用他身上殘余的10%的正常的皮膚來想方設法去修復身上90%被燒壞的創面,難度非常大。患者往往要做幾次甚至十幾次的手術才能將大部創面修復并脫離危險,期間患者始終會面臨感染的危險。一旦患者體質的嚴重惡化或因創面沒有及時覆蓋導致嚴重的創面感染,或吸入性損傷等原因導致嚴重呼吸系統感染,就都會造成患者的死亡。
二、休克。燒傷面積大,會在體內形成全身性的炎性反應,炎性反應下的血管通透性會非常高,患者血管里的液體會大量的像組織滲出,導致患者有效血容量不足,形成嚴重休克。那么大面積燒傷后兩天,病人要做抗休克治療,休克期一般是48小時,如果病人能夠順利度過休克期,就闖過了第一關。
三、吸入性損傷。常見于火災現場,病人在火場里大喊大叫時他的呼吸道里吸入大量的粉塵和熱量,這樣會對呼吸道造成嚴重損傷,一方面會導致呼吸道腫脹引起窒息,另一方面會對肺實質造成一些嚴重的損傷,而誘發后期肺部出現嚴重感染。
燙傷的家庭救治原則是迅速脫離致傷源、立即冷療、保護創面、維持呼吸道暢通、就近急救和轉送專科醫院。
正確的降溫三部曲——及時進行“沖、脫、泡”
1.沖:是指燙傷后立即脫離熱源,進行“冷卻治療”。方法是用流動的冷水沖洗創面半小時以上,四肢可浸泡在冷水中,以阻止高溫進一步滲透加重組織損傷。
2.脫:要掌握時間。如果被開水燙傷,衣服上仍然有較高的水溫,不脫去衣服,相當于沒有脫離熱源,仍然會加重傷情。但脫掉衣物時一定要把握好時機,正確的方法是“邊沖邊脫”,即先將隔著衣褲或鞋襪的燙傷處在流動冷水下沖洗,然后用剪刀剪開衣袖、褲腿或鞋襪,千萬不要匆忙脫去寶寶被燙部位的衣褲和鞋襪。否則會使表皮隨同鞋襪、衣褲一起脫落,造成二次傷害,不但加劇寶寶的痛苦,而且容易感染,加重病情。
3.泡:是指脫下衣服后要繼續把傷口泡在冷水中。一般來說,浸泡時間越早,水溫越低(但不要低于5 ℃,以免凍傷),效果越好。泡冷水可持續降溫,避免起泡或加重病情。
經過上述處理后,輕微燙傷者可遵醫囑在創面上涂燒傷濕潤膏;眼部灼傷沖洗后,不要用手揉眼睛。如果創面上出現了小水泡,注意千萬不要弄破,應用干凈的敷料或就地取材,如方巾、床單等覆蓋傷部,以保護創面,防止污染。千萬不要在創面上擅自涂抹藥物,或聽信土方涂抹醬油、牙膏等等。這種不正確的處理方法將會加重孩子的痛苦,使孩子傷上加傷,也為醫生處理傷口帶來麻煩。保護好敷料,防止脫落,注意觀察包扎側肢體的血液循環情況。
燙傷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意外傷害,只要家長加強安全防范意識,燙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給孩子穿化纖等容易著火的衣服;不要讓孩子玩打火機、火柴、鞭炮等易燃危險品;告訴孩子不可將小手放入電插座孔,小心“電老虎”吃人;不要讓孩子觸摸煤氣開關;不要讓孩子進入廚房;大人抽煙時要遠離孩子,以免煙蒂燙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