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醫械公司丹納赫牙科業務將拆分上市
丹納赫牙科業務將拆分上市,2018年營收190億元。
巨頭拆分
根據美通社報道,6月27日,丹納赫宣布將剝離牙科業務成立獨立公司“Envista”,并計劃于2019年下半年在紐交所申請IPO上市,股票代碼為NVST。據報道,Envista將在全球雇用12000名員工。
“丹納赫宣布,計劃將牙科業務拆分為一家獨立上市公司”

來源:CISION PR Newswire網站
Envista由丹納赫牙科業務的三家公司組成:Nobel Biocare Systems,KaVo Kerr和Ormco。這些公司在丹納赫牙科植入物、口腔正畸、牙科設備和消耗品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擁有Nobel Biocare、KaVo、Kerr,i-CAT等品牌。
目前,Aghdaei擔任丹納赫集團執行官,負責牙科領域,未來將成為Envista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Aghdaei表示:“Envista的運營模式將在丹納赫牙科的業務系統基礎上建立起來,不斷塑造和加強四個核心價值觀:更好的選擇和結果、基于信任的關系、行動創新、以及作為優勢的持續改進。”
丹納赫的業務有四大板塊:牙科、生命科學、診斷以及環境與應用,分別占總營收比例14%、33%、31%和22%。2018年丹納赫總營收約199億美元,其中牙科貢獻營收約2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90億元。
目前,丹納赫的牙科全球排名第二,營收僅次于登士柏西諾德,遠超排名第三的Align Tech。
其實丹納赫最初只是一家投資公司,得益于超強的收購整合能力,現在已成長為不容小覷的醫療巨頭。
丹納赫中國及北亞區總裁彭陽接受媒體采訪時曾介紹,從1986年到2014年底,丹納赫共收購企業400多家,公司營業額從1986年的3億美元增長到目前的近200億美元。
據了解,2017年丹納赫營收達183億美元,位列美國財富500強的144位,在全球醫療診斷行業,丹納赫位列第三。
拆分或源于危機
Envista未來的總裁 Amir Aghdaei并未透露丹納赫拆分牙科業務的原因,但是近年,拆分似乎已經成為醫療巨頭們的發展“潮流”,從其他企業的拆分歷程中,我們或許可以窺見一斑。
2018年6月26日,財經媒體們炸了鍋,因為GE通過一封內部郵件宣布,要將醫療版塊拆分成獨立公司。
2017年,GE醫療的銷售額已達到190億美元,占GE總營收16%,是集團內部第四大業務部門。根據GE的計劃,GE醫療獨立拆分會在12至18個月內逐步完成。
但是現在,拆分的阻力越來越大。今年2月25日,GE以214億美元的價格向丹納赫出售其Life Sciences的生物制藥業務,醫療業務的拆分計劃也因此受到影響,GE表示正在重新評估該計劃。
但是從GE當時的狀況來看,拆分更像是“自救”。
2018年4月,有消息稱GE以10.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部分醫療保健業務,以精簡公司業務,謀求走出深度的不景氣。2018年6月,標普道瓊斯指數宣布,GE將被剔除出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此前2年內,GE股價暴跌了將近60%。
對于拆分GE醫療業務,GE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John Flannery指出,GE將以更精簡、更強勁為目標,加速各業務領域的增長。
GE醫療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Kieran Murphy也在郵件中表示:“成為獨立公司后,我們將有更多的自由進行投資和改革,有更強的能力去追求未來的增長機會,同時在健康行業中可以反應更敏銳。”
GE的危機,某種程度上折射了傳統大型多元化公司的危機,他們都希望簡化總部規模和職能,加強業務板塊的自由度。除了獨立醫療業務,GE還剝離油氣業務,出手分布式發電業務,目的就是聚焦航空、發電和新能源三大業務。
丹納赫同樣面臨危機。
拆分牙科業務并非突發事件,早在2018年7月,丹納赫就宣布要將牙科業務獨立為一家公司。雖然丹納赫牙科業務全球排名第二,但令人擔憂的是,丹納赫2017牙科業務營收的增長率僅0.9%,遠低于同行。
有業內人士分析,這些巨頭拆分不是目的,加強細分業務的決策獨立性和競爭力才是關鍵,這在如今快速變化的商業世界中越來越重要。
高端醫療器械巨頭似乎都意識到了這點。2016年,飛利浦將照明業務獨立并上市,完成對醫療業務的聚焦;2018年,西門子醫療完成分拆后獨立上市,籌資52億美元,創下歐洲近年的IPO記錄。
此外,西門子醫療還對業務結構做了重大調整。從原來的六大板塊調整為影像診斷、超聲、先進治療和診斷四大板塊。
西門子CEO凱颯曾對媒體分析,西門子的大部分業務都是與某一行業中快速發展的專業化公司競爭,而不是和大型企業集團競爭,因此希望西門子能夠像競爭對手一樣專注,這就需要給這些業務更大的自主發展權,專注其擅長的領域,像競爭對手一樣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