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企一致性評價大排名:華海、科倫、齊魯…
2019年藥企一致性評價大排名:華海第一,有20個品規過評,復星共有19個品規過評,位列第二,齊魯和科倫并列第三,各有16個品規過評。
▍大排名:華海、復星位列前二
不知不覺,2019年已快進行到一半,第一批帶量采購進展過程超預期,讓業界第二次帶量采購即將到來的消息甚囂塵上,而只有過了一致性評價,才算擁有了第二批帶量采購的入場券,因此,各藥企一致性評價的進展則成為了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
據賽柏藍不完全統計,截至今日(6月7日),共有265個品規過一致性評價,涉及120家藥企(分公司通過數不計入總公司)。
賽柏藍將120家企業的265個品規進行梳理排列,得出了藥企一致性評價大排名。
其中,浙江華海藥業共有20個品規通過一致性評價,復星集團以一個品規之差位列第二名,共有19個品規過評,科倫藥業和齊魯制藥共有16個品規過評,并列第三名(分公司通過數計入總公司)。
石藥集團、揚子江藥業、正大天晴分別有12、11、10個品規過評,位列第四、五、六名。

(圖片來源:賽柏藍)
▍座次生變,復星沖入前三名
2018年11月,賽柏藍曾將藥企過一致性評價情況進行梳理,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共有107個品規通過一致性評價(若有疏漏,歡迎指正)。
在統計中,7家藥企有3個品規過評,3家藥企有4個品規過評,4家藥企有5個以上的品規過評。其中,華海藥業共有17個品規通過一致性評價,揚子江藥業和石藥集團共有7個品規通過一致性評價,恒瑞醫藥有5個品規通過一致性評價;浙江京新藥業、豪森藥業和正大天晴共有4個品規通過一致性評價。

(圖片來源:賽柏藍,注:上圖為去年11月藥企一致性評價排名情況)
從上述數據可得,截至今年6月,近7個月的時間,各藥企都進入了一致性評價的收獲期,一致性評價通過品規明顯增多,并且速度加快,不排除4+7的推進和多省一致性評價滿三家就撤網的政策推動。
從藥企本身來看,雖然浙江華海藥業仍然雄踞第一名的寶座,但與去年11月相比,過一致性評價的速度明顯放緩,截至今日,過評數僅增加了三個品規。
此外,可以明顯看出,復星醫藥的進展較快,沖入前三名,共有19個品規過一致性評價,僅比第一名華海藥業少一個。
▍華海、科倫:產品數量豐富,或是帶量采購贏家
華海藥業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50.95 億元,同比增長1.8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1.08 億元,同比下降 83.18%。
其中,報告期內,公司研發支出 5.18 億元,占當年營業收入的比重為 10.17%。報告顯示,華海的國內制劑研發集中優勢資源,重點圍繞歐美轉報、一致性評價和自主申報展開工作,報告期內公司獲得 4 個新產品的生產批件,8 個新產品申報生產,歐美轉報及自主研發雙管齊下,加速國內制劑的快速發展
一直以來,華海藥業的特色是采用“彎道超車”的形式過評——其海外品規藥品通過國內上市品種補充申請和海外直接申請4類新藥等方式進入國內市場,只需以國外上市試驗資料申報,比起需要在國內做BE實驗的同類產品企業,其申報成本和時間會大大縮減。
過了一致性評價,就意味著拿到了帶量采購的入場券。在第一批帶量采購中,華海藥業有6個產品中標,成為最大贏家。
據業內分析,其關鍵在于華海為原料制劑一體化的公司,對于類似的過去沒有銷售隊伍又有原料藥的公司,由于集采免掉了過去他們不擅長的銷售環節,并可以憑借原料藥的優勢提高毛利率,實現以量換價和利潤增長。
由此看來,在未來仿制藥領域能夠長期獲益的必然是產品數量豐富的原料制劑一體化的企業,除華海藥業外,科倫藥業也是如此。
本次,科倫藥業過評16個品規,據其2018年年報表示,公司共布局了51個品種共53規格的原料藥。
科倫藥業也在其年報中明確表示,公司將通過對優質自然資源的創新性開發利用,構建從中間體、原料藥到制劑的全產業鏈競爭優勢。
▍復星醫藥:全資子公司貢獻頗大
復星醫藥的特點在于,其全資子公司重慶藥友制藥有限公司和沈陽紅旗制藥貢獻頗大。
一直以來,復星醫藥自1998年上市以來在資本市場上就以長袖善舞聞名遐邇,頻繁上演著資本擴張市場下的資產并購,其全資子公司多地開花,廣泛撒網,過一致性評價的品規也就相對較多。
此外,復星醫藥布局的品種較為豐富,共有12個品種,多個品種為獨家過評。

▍齊魯制藥:品種最為豐富
據賽柏藍統計,雖然齊魯制藥的品規只有16個,沒有華海藥業和復星醫藥的品規多,但其布局的品種最多,共有13個,其中有7個品種是非4+7帶量采購品種。
米內網數據顯示,抗代謝藥替吉奧已有同類品種培美曲塞為“4+7”品種,全身用抗病毒藥阿德福韋酯已有同類品種恩替卡韋、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為“4+7”品種,其它品種均未有同類品種被納入“4+7”品種。
因此,齊魯其他過評產品特比萘芬、索利那新、左西替利嗪、昂丹司瓊、曲美他嗪均沒有類似品種進入4+7,而昂丹司瓊、曲美他嗪在2017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的銷售額均超10億,或有機會角逐第二批帶量采購。
需要注意的是,去年齊魯制藥無緣第一批帶量采購,今年多個品種過評,其在第二批中的表現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