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國家醫保談判前夜,輝瑞、艾伯維等多款重磅產品大降價!
,無論是藥品價格聯動,還是“集采”“國談”降價,藥物可及性和可負擔性正在得到改善。
直面“靈魂砍價”
8月8日,黑龍江省藥品集中采購網發布的《關于2022年(7月份)企業自主申請價格調整信息公示》顯示,共有214款產品申請主動降價。
其中,降價最多的是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的注射用貝林妥歐單抗,每盒35μg×1瓶的注射用貝林妥歐單抗從1.29萬元降至9615元,降價3285元(降幅25.5%)。
注射用貝林妥歐單抗是全球首個靶向CD19和CD3的細胞銜接分子藥物,2020年12月在中國獲批上市,用于治療成人復發或難治性前體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2022年5月,獲批用于治療兒童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免疫治療。
市場分析觀點認為:“價格是醫保談判藥品準入的重要參考依據,這次降價正是企業醫保談判的前奏,想真正進入目錄,談判時企業或許需要再降價。”
另有2款產品降價超過2000元,分別是注射用卡非佐米降價2545元(降幅30.3%),聚乙二醇重組人生長激素注射液降價2100元(降幅37.5%)。
此外,艾伯維公司的維奈克拉片(100mg×14片/盒)原先掛網價格為347.14元,調整后價格為273.92元,同規格直降73.2142元(21.1%)。
事實上,早在去年的醫保談判中,注射用貝林妥歐單抗、維奈克拉片等品種,就曾經出現在通過初步形式審查的申報藥品名單上,參與角逐當年醫保談判,不過最終并未談判成功,如今價格進一步下調,著實引發了新一輪市場期待。
還有一些重磅創新藥品的掛網價格在更早期就進行了主動下調:
2月25日,遼寧省藥品及醫用耗材集中采購網發布的通知顯示,注射用恩美曲妥珠主動降價,其160毫克/瓶和100毫克/瓶的掛網價分別降至13184元和9200元,兩款降幅均為52.3%。6月9日,羅氏制藥宣布再次調整赫賽萊(注射用恩美曲妥珠單抗)價格,價格調整后,其100毫克價格為8340元,160毫克價格為11951.63元,這是此款藥物自今年3月主動降價52.3%之后再次降價,今年累計降幅已達56.7%。
6月14日,有記者發現艾伯維對唯可來(維奈克拉片)100mg 14片裝主規格進行價格調整,已經從每盒4860元降至3835元,繼去年降價18.3%后再次下降21%。
6月9日,山東藥械集中采購平臺發布關于利司撲蘭主動降價的通知。羅氏對脊髓性肌萎縮癥(SMA)罕見病藥物利司撲蘭主動下調價格,根據相關政策調整招采平臺掛網價格為每瓶1.45萬元。按調整后的價格計算,最大使用劑量患者(2歲及以上且體重20公斤以上)年治療費用將低于45萬元。
對于創新藥而言,想快速占據醫院市場,進入醫保是提升藥物可及性必須選擇的路徑。
近年來,無論是跨國藥企還是本土藥企,為進醫保大幅度降價的案例已不罕見。市場普遍預期,隨著集采常態化和醫保談判的推進,將全面擠出藥價虛高的水分,藥品降價已經大趨勢。
“孤兒藥”引發監管關注
警惕“壟斷定價”“泛福利化”
自2018年成立以來,國家醫保局每年一次動態調整醫保藥品目錄,強調戰略購買,致力于破解藥品“價格虛高”頑疾。除了常見病用藥以外,罕見病藥物也在調入之列。
2016-2021年,國家先后進行了六次藥品降價談判,堅持醫保目錄調整秉持“保基本、廣覆蓋”定位,強調“價格合理”;醫保的目標已經不僅僅是“控費、省錢”,而是更多地考慮以收定支的“平衡”。
2021年底,經由醫保談判“靈魂砍價”,曾經每針70萬元的罕見病藥物“諾西那生鈉注射液”降至3萬元左右,讓不少人對2022年的醫保談判充滿了期待,尤其在罕見病方面,越來越多的藥企希望進一步尋求“孤兒藥”進入醫保目錄的機會。
2022年6月29日,國家醫保局發布《2022年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在2022年6月30日前,經國家藥監部門批準上市的罕見病治療藥品可納入2022年國家醫保目錄調整范圍,因此,外界開始猜測罕見病藥品可能成為今年的談判重點。
近年來,罕見病市場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跨國藥企入局罕見病市場,通過收購和擴展罕見病藥物研發管線加快“跑馬圈地”,中國市場增速尤為顯著,越來越多的企業瞄準中國市場。在政策的推動下,本土企業也開始涉足罕見病領域,進入早期探索階段。
然而,在醫藥企業熱火朝天地布局罕見病領域的當下,“中國醫療保險”微信公眾號此前曾經連續發文,呼吁理性看待罕見病藥品支付政策,主張藥企應當放棄“壟斷定價”思路,認真思考如何在保持合理收益的基礎上合理定價,實現患者、企業、醫保多方共贏。
文章言辭犀利,直指業內流行的觀點“罕見病藥物研發成本高、生產成本高、醫學教育成本高”是認知誤區,點明罕見病用藥定價高昂的真實原因乃“罕見病用藥的稀有性促進了企業壟斷地位的形成,進而帶來了罕見病用藥的高定價;國外市場承受能力較強,國際價格體系對罕見病用藥的定價普遍較高。”
文章指出:企業應該重新審視罕見病用藥定價的影響因素,將利潤率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以實際行動努力實現醫保基金可持續、企業獲得合理利潤回報和罕見病患者用藥可及的共贏,建議罕見病用藥進醫保要確定合理的待遇水平,吸取一些國家“泛福利化”最終導致社會發展活力不足的深刻教訓,堅決避免醫保福利化。
此舉無疑傳遞出強烈的政策和市場信號。業內觀點認為,“天價藥”唯有降成“平價藥”才能納入醫保,去年醫保談判,除了諾西那生鈉外,還有氨吡啶緩釋片、艾替班特、阿加糖酶α、依洛尤單抗、氯苯唑酸軟膠囊、人凝血因子Ⅸ等多款罕見病藥物通過國談,價格平均降幅達65%。
醫?;鸾Y余看似金額龐大,但也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何用有限的資源去解決醫療保健問題,是國家醫保局必須要考量的問題。有鑒于此,藥學經濟學評估成為醫保準入判斷中的重要依據。
專家表示,隨著醫保談判將藥物經濟學列為關鍵的考慮因素,近年來藥物經濟學已經從臺前站上了舞臺中央,其發揮的市場準入作用也越來越大,尤其順應DRG/DIP醫保支付改革,通過治療藥物/方案“頭對頭”經濟性PK,藥物經濟學甚至能夠影響醫療決策和治療選擇。
藥物經濟學在醫保創新藥品談判中的應用,主要在成本效果分析(CEA)和預算影響分析兩個方面。其中,成本效果分析的評價指標是計算增量成本效果比值(ICER),即挽救每個質量調整生命年(QALY)需要花費的成本。目前,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到ICER值參照“1~3倍人均GDP”閾值,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我國人均GDP達到80976元計算,3倍人均GDP約為24萬元。
雖然,“1~3倍人均GDP”的閾值標準,在不同疾病領域、差別化的臨床獲益和成本視角,其決策場景有其特殊性,但是,市場觀點普遍認為醫保談判存在“年治療費用30萬元”的“天花板”,這是很難被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