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藥、恒瑞頻出手 老牌大藥企快速切入“買買買”模式
11月22日,石藥宣布以1億元首付款,以及最高1億元的開發里程碑付款、銷售里程碑付款和銷售提成,獲得了康諾亞旗下的創新藥物CM326在幾個呼吸系統疾病上的獨家授權開發及商業化權益。無獨有偶,11月21日晚,恒瑞宣布耗資12億元引進基石藥業CTLA-4單克隆抗體CS1002。
作為老牌大藥企向創新轉型的Big Pharma代表,今年以來,石藥和恒瑞加快“買買買”,均已出手4次,累計投入最高分別可達15.7億元和29.25億元,兩大巨頭的豪擲彰顯了其布局創新的決心。隨著集采深入推進,仿制藥利潤縮減,將引來越來越多傳統藥企布局創新藥,“license-in”將是快速切入的一種方式。
石藥、恒瑞今年均已出手四次
今年以來,石藥已引進4款藥物,其中2款為呼吸系統用藥,2款為抗腫瘤藥物。除了最新一筆與康諾亞的再度合作,3月9日,石藥集團宣布以2億元入股的方式獲得上海倍而達旗下第三代不可逆EGFR-TKI(BPI-7711)的商業化權益;3月10日,石藥集團公告稱全資附屬公司津曼特生物已與康諾亞生物訂立協議,引進CM310(一種抗IL-4Rα的重組人源化單抗)在中重度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呼吸系統疾病獨家授權開發及商業化;8月23日,石藥集團與康寧杰瑞達成合作協議,獲得HER2雙抗KN026在乳腺癌及胃癌領域的獨家開發及商業化授權。根據協議,康寧杰瑞可獲得1.5億元預付款,4.5億元開發里程碑金額及4億元銷售里程碑金額。此外,還將獲得兩位數比例的銷售分成。
石藥今年4筆“license-in”

一年之內出手4次,累計花出超15億元,“買買買”或許已成為石藥的重要戰略之一。事實上,從2020年開始,石藥就開始強調引進產品。據媒體報道,為了推動BD合作,石藥對其業務拓展部進行了重組,團隊引進了羅氏、第一三共、阿斯利康、美國通用等大型跨國藥企人才,在5個月時間里,該部門評估了110多個項目,其中腫瘤/免疫腫瘤項目最多,達到60個,腦卒中/中樞神經項目6個,呼吸項目12個。
同樣在今年,“研發一哥”恒瑞分別與瓔黎藥業、萬春醫藥、天廣實、基石藥業4家創新藥企達成了合作,為管線增添了3款Ⅲ期臨床階段的藥物和一款CTLA-4單抗,均為抗腫瘤藥物。
今年2月8日,恒瑞通過向瓔黎藥業股權投資2000萬美元,獲得了PI3kδ抑制劑YY-20394在大中華地區的聯合開發權益以及排他性獨家商業化權益;8月27日,大連萬春授予恒瑞醫藥GEF-H1激活劑普那布林在大中華地區的聯合開發權益以及獨家商業化權益。恒瑞醫藥為此需支付首付款加里程碑款總額不超過13億元;9月6日,北京天廣實授予恒瑞醫藥針對第三代抗CD20抗體MIL62在大中華地區的排他性獨家商業化權益,同時共同開展MIL62與相關產品聯用的臨床研究。為此,恒瑞醫藥作為基石投資人向天廣實進行約3000萬美元的股權投資。其中,恒瑞與大連萬春的交易金額也一度刷新了本土Big Pharma與Biotech的交易紀錄。
恒瑞今年4筆“license-in”

業界評價稱,孫飄揚回歸后,恒瑞找到了BD的靈感。恒瑞醫藥舉辦首屆研發日也重新定義了創新:不僅探索全新靶點,承擔更高研發風險,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還要充分發掘在研靶點在多種適應癥上的潛力,并在治療疾病領域布局多種不同作用機理的產品,形成互補和增益。此外,恒瑞表示需要在平臺化、BD和國際化上做出更多突破。
恒瑞與石藥顯然已從自研轉向“自研+引進”兩條腿走路的模式。石藥董事長蔡東晨曾對外表示,醫保準入、集采政策都在加速淘汰落后企業。仿制藥不能拯救傳統藥企,路只有一條,就是創新,沒有創新就意味著死。自己有能力建隊伍就自己做,如果實在做不了就買,買了以后讓CRO做臨床,獲批幾個獨家品種。
恒瑞醫藥高級副總經理、全球研發總裁張連山出席活動時也曾表示,對于外部合作,恒瑞其實一直保持開放心態。關注外部創新的進展,積極引進高質量品種,只要是公司內部沒有布局的、或者是有布局但不夠好或進度太慢的項目,符合公司發展策略的品種和項目,恒瑞都很愿意與行業領先的企業合作。
加速創新 集采影響或消退
石藥、恒瑞如此大跨步地加速創新引進,與國內醫藥市場環境不無關系,這從兩家企業最新的三季報便可窺知一二。
石藥集團披露的2021年度三季報顯示:石藥集團收入206.4億元,同比增長7.4%;凈利潤達到43.35億元,增長23.2%。其中,成藥業務收入168.02億元:神經系統疾病產品收入55.05億元;抗腫瘤產品收入57.78億元。
作為石藥的獨家產品,2020年神經系統用藥恩必普銷售額達到65億元。在2020年的醫保談判中,恩必普醫保支付價格平均降低52%,這也導致今年三季報顯示其銷售收入同比減少11.2%。
如今,作為石藥長期布局的領域,抗腫瘤藥正在加速發力。半年報顯示,其腫瘤藥三大單品都實現快速增長:多美素銷售收入增加51%,津優力增加12.8%,克艾力增加17.9%,成為營收增長主要來源。其中,克艾力是第二輪集采產品,進入集采后放量顯著,降價68.9%后仍取得了17.9%的銷售額增長。
值得關注的是,縣域市場的開拓成為石藥業績的亮點。石藥集團已經建立了專門的縣域基層推廣隊伍,打造了跨領域、多產品學術推廣團隊和人才體系,打造社區和廣闊市場銷售平臺,成為集團業績重要的增長極。
而由于多種產品被納入集采后價格降幅較大,恒瑞業績受到影響。今年前三季度,恒瑞營收202億元,同比增長4%,凈利潤42億元,同比下降1.21%。在半年報中,恒瑞醫藥提到,目前其進入國家集中帶量采購的仿制藥共有28個品種,中選18個品種,中選價平均降幅72.6%,對公司業績造成較大壓力。
不過,業界也認為,從長期發展來看,看好恒瑞的布局。該公司目前已經有8個創新藥上市,包括艾瑞昔布、阿帕替尼、硫培非格司亭、吡咯替尼、卡瑞利珠單抗、甲苯磺酸瑞馬唑侖、氟唑帕利和海曲泊帕。其中,年銷售超過10億元的大品種有3個,分別是阿帕替尼、吡咯替尼和卡瑞利珠單抗。此外,恒瑞處于臨床開發階段的創新藥超過50種,其中處于Ⅰ期和Ⅱ期臨床的超過40種,遞交上市申請或Ⅲ期臨床的有15種,在研管線包括了單抗、雙抗、ADC、基因治療、核酸治療等。按照研發布局,預計恒瑞未來每年可能都會有重磅創新藥上市,集采的影響或將逐漸消退。
License-in數量“井噴” 更需關注價值
根據藥渡數據的不完全統計,2020年全年國內藥企license in數量已經達到108件,首次突破百件。2020年國內藥企license-in的項目50%以上都是抗腫瘤藥物研發方向。
從2021年的數據來看,不論是新入局企業數量,還是交易規模都再創新高。中國創新藥的巨額交易呈“井噴”之勢,交易的企業從跨國藥企巨頭轉向本土傳統藥企。隨著入局者不斷增加,License-in成本水漲船高。11月,天境生物與濟川藥業達成一筆超20億元的重磅交易,就長效重組人生長激素伊坦生長激素(eftansomatropin alfa,TJ101)達成產品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戰略合作。今年年中,珍寶島藥業宣布出資4億元投資特瑞思進軍生物藥領域。
有業內人士表示,自研模式耗資大、周期長、成功率偏低。通過license-in可獲得臨床品種,構建一個綜合的優質研發管線。對于擁有強大銷售能力的傳統藥企,大多聚焦已在海外上市或進入臨床Ⅲ期階段的項目,利用資源優勢快速推進臨床、商業化。
不過,license-in模式或許會讓企業的創新成色打上折扣,今年以來,也引發了市場對新興藥企license-in模式的擔憂。海和藥物、吉凱基因科創板IPO先后被否,海和藥物被監管層詢問“引進或合作開發的核心產品是否獨立自主進行過實質性改進、對合作方是否構成技術依賴”;吉凱基因則被問“核心技術是否具有先進性”。此外,不少以license-in見長的創新藥企市值也遭遇縮水。
國內知名“lisence-in”創新藥企再鼎醫藥在今年發布的半年報中,披露了其管線研發的最新情況。截至上半年,再鼎醫藥已有11個擁有全球權益的在研產品,向外傳達“戰略前移”、重視藥物自研等信息。
業內認為,license-in最重要的是要符合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產品線規劃的大原則,引進相關項目后只是挑戰的開始,企業仍需堅持自主創新,更加關注創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