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膚”不成反“爛臉” 刷酸美容亂象引關注
8月11日—9月2日,中國健康傳媒集團食品藥品輿情監測系統對主流媒體、全國性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等平臺進行監測發現,“刷酸美容亂象”相關話題受到輿論較多關注,輿情熱度較高。
事件概述
“刷酸”是目前較為流行的美容方式。近期,在某視頻社交平臺上,關于“刷酸”的視頻播放量高達10.9億次,許多視頻宣稱“刷酸”可以祛黑頭、收縮毛孔、祛痘、美白,視頻標題多為“手把手教你刷酸”“在家刷酸”等。
8月11日,國家藥監局網站發布科普文章《科學認識“刷酸”美容》,詳細列舉了“刷酸治療”中使用的“酸”與化妝品的區別,并介紹了對化妝品中“酸”的管理要求等。該科普文章一經發布便引發廣泛關注。同時,“刷酸”美容和相關化妝品市場亂象也引發關注。
輿情走勢及關鍵節點
以8月11日—9月2日為監測時間段,相關輿情呈“雙峰式”發展特征(見圖)。

第一階段:國家藥監局網站發布“刷酸”美容科普,引發輿論熱議,熱度達到頂峰
8月11日,國家藥監局網站發布的科普文章《科學認識“刷酸”美容》稱,所謂的“刷酸”其實是一種化學換膚術,又稱化學剝脫術,是將化學制劑涂在皮膚表面,導致皮膚可控的損傷后促進新的皮膚再生。化學制劑的種類、濃度、在皮膚上的停留時間,都可影響“換膚”的深度。文章指出,較高濃度的酸對皮膚具有一定的刺激和破壞作用,隨著“酸”濃度的增加、停留時間的延長,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也隨之上升。“刷酸治療”需在具有醫療資質的醫院或診所,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進行操作,所使用的“酸”并不是化妝品。目前,“刷酸治療”中使用的“酸”種類很多,有些“酸”不能用于化妝品,如維A酸、三氯醋酸等。文章顯示,為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刷酸”時“酸”的濃度一般相對較高。以醫療機構皮膚科常見的“刷酸祛痘”為例,治療時果酸常用的濃度為20%、35%、50%和70%,水楊酸常用的濃度為20%~30%。在化妝品中可以添加某些“酸”,但有著嚴格的使用限制和技術要求。如化妝品中α-羥基酸及其鹽類和酯類(包括蘋果酸、檸檬酸等果酸)的含量不得超過6.0%,產品pH值不得低于3.5,一定情況下還需在標簽上標明“與防曬化妝品同時使用”;化妝品中水楊酸的含量不得超過3.0%,除香波外,不得用于三歲以下兒童使用的產品中,同時在標簽上應標明“含水楊酸,三歲以下兒童勿用”等。文章強調,化妝品是以清潔、保護、美化、修飾為目的的日用化學工業產品,不具有醫療作用,部分化妝品能夠實現一定的清潔、去角質等功效,但與“刷酸治療”有著本質區別。化妝品禁止明示或者暗示具有醫療作用,避免使用“換膚”等不當宣稱,防止誤導消費者。該科普文章一經發布便引起媒體廣泛關注和轉發。
同日,北京商報網發布的《在家“刷酸”需謹慎!國家藥監局提醒:刷酸治療需在醫療機構開展》稱,在小紅書搜索“刷酸”,有22萬多篇筆記和1900多件商品;網民對“刷酸”的評價存在差異。文章稱,消費者小楊在看到網上宣傳的“刷酸”作用后,購入了一盒水楊酸棉片。小楊坦言:“實際上我沒有堅持用幾次,抹了之后會出痘痘,就不太敢繼續用了。”但是,仍有不少人認可“刷酸”的效果,有消費者表示:“我的皮膚容易出油,我覺得‘刷酸’挺管用的,感覺出油變少了。”
此外,還有媒體以《國家藥監局提醒手動“刷酸”有風險》《愛美女孩快住手?手動“刷酸”的危險你要了解》等為題進行相關報道。
在微博平臺,@財經網發布的“國家藥監局:刷酸美容需在醫療機構開展”“刷酸醫美可能引發不良反應”引起關注,相關話題閱讀量達4986.2萬人次。網民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呼吁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由專業人員操作。如@成都八大處面部年輕化中心表示,近年來,許多網紅博主教消費者在家自行“刷酸”,但事實上,盲目“刷酸”很容易導致皮膚屏障受損,留下難以修復的皮膚損傷。另外,并不是所有皮膚情況都適合“刷酸”,非妝字號酸類產品使用應到醫療機構,由專業人士操作。
二是認為“刷酸”風險不大,可以自行操作。如@往星中-認為,如果做好功課,自己“刷酸”風險不大。
三是認為醫療機構的“刷酸治療”價格高。如@用戶jngp0l9fey稱,在醫院接受一次“刷酸治療”要七八百元,費用較高。
四是希望有關部門加強線上線下監管。如@luluyuxin呼吁,重點查處無證經營的黑店;@su進酒建議,加大對美妝博主的監管力度。
第二階段:含酸化妝品品牌發布宣傳和科普微博,輿情出現波動
此階段輿情波峰主要由微博平臺信息引起。美國Stridex施顏適官方微博@Stridex施顏適8月12日發布的微博,在8月31日的轉載量超2000人次。該微博稱,“醫療刷酸”不等于“護膚品刷酸”,消費者選擇產品應該謹慎。該微博在宣傳其產品專業性、安全性之外,還附上了國家藥監局網站的科普文章截圖以及“醫療刷酸”與“護膚品刷酸”的區別。該微博獲得品牌“粉絲”的支持和轉發。
報道內容分析
除轉載相關信息外,輿論主要聚焦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關注電商平臺上存在較多不合規“刷酸”產品。中國網發布的《淘寶、拼多多售果酸超標“刷酸”化妝品,市場混亂如何破?》稱,在淘寶、拼多多上搜索“刷酸換膚”,會出現大量刷酸類產品,其中The?Ordinary產品宣稱含30%的果酸。在淘寶天貓國際上,The?Ordinary產品展示介紹中包含“The?Ordinary30%果酸水楊酸換膚面膜淡痘印坑”字樣,顯然與國家藥監局“化妝品α中-羥基酸及其鹽類和酯類(包括蘋果酸、檸檬酸等果酸)的含量不得超過6.0%”的要求不符。拼多多平臺上,The Ordinary的產品展示中介紹:“含有30%果酸+2%水楊酸。本產品中乳酸、酒石酸、檸檬酸都屬于果酸。”此外,該文章還指出,黑貓投訴平臺上不乏消費者投訴“刷酸”產品的記錄,如投訴在“阿里”“拼多多”上買到的果酸是假貨。
搜狐號“聚美麗”發布的《藥監局發聲,“刷酸”或迎來一針“鎮靜劑”》稱,根據規定,化妝品禁止明示或者暗示具有醫療作用,避免使用“換膚”“煥膚”等不當宣稱,防止誤導消費者。而在淘寶平臺上搜索“刷酸”產品,“煥膚”卻是其主要宣傳用詞之一,如The Ordinary、達爾膚等都存在這一宣稱。同時,社交平臺上出現大量關于“刷酸”的討論,一些消費者被網絡上宣傳的效果吸引,在缺乏專業指導的情況下,自行使用藥膏或者高濃度酸類產品“刷酸”后,出現過敏、皮膚屏障受損等問題。
二是認為“刷酸”產品監管存在“灰色地帶”。企鵝號“化妝品財經在線”發布的《含酸化妝品仍大有可為》稱,近日,“刷酸”產品在很多網購平臺上熱銷,產品中酸的濃度從2%到30%不等,價格在幾十元到幾百元。文章稱,由于國內外標準和限制不同,進口產品的酸濃度普遍較高,如The Ordinary的一款產品果酸含量達30%,資生堂旗下醉象的一款產品果酸含量達25%,這兩款產品都是海外代購和跨境電商的熱門產品。同時,文章稱,電商平臺上還充斥著聲稱“院線流出”的高濃度原料,成為“酸類”化妝品監管的灰色地帶。如果消費者自行使用上述產品,很可能導致嚴重的皮膚問題。
三是關注“刷酸”護膚市場發展。頭條號“化妝品報”發布的《被藥監局點名,大熱的刷酸該靜靜了》稱,美業顏究院發布的《2021“刷酸”護膚消費新風向》報告顯示,近一年線上“刷酸”護膚市場規模將近9億元,銷售趨勢一路走高,且還有較大增長空間。在淘寶以“刷酸”為關鍵詞搜索,銷量前四名的產品月銷量均超過3萬件,最多的超過10萬件。相關產品的主打成分包括水楊酸、杏仁酸、果酸等,功效為祛黑頭、祛粉刺等。此外,“身體刷酸”等延伸概念產品也逐漸走俏。這些“刷酸”類產品品類繁多,不僅有潔面產品、身體乳、磨砂膏、面膜、精華等,還有彩妝類產品。
四是呼吁加強監管,促進行業規范發展。
百家號“清揚君”發布的《火爆的刷酸市場遭藥監局點名?行業發展該進入規范期了》稱,針對市場上大量的“刷酸”產品及繁雜的“刷酸”成分,目前行業還沒有統一的使用標準流程,這讓很多想“刷酸”的新手用戶無從下手。這同時說明,“刷酸”領域的消費者教育未能跟上這一細分市場的發展。國家藥監局發布的《科學認識“刷酸”美容》,在給消費者建立正確“刷酸”觀念的同時,也給“刷酸”產品從業者提了個醒,引導行業理性發展。
百家號“新京報”發布的《“刷酸”美容受追捧,技術濫用別“不知深淺”》稱,一些美容機構和個人隨意“刷酸”,沒有考慮個體差異和禁忌癥。文章認為,“刷酸”美容成為網絡熱詞,是將化學剝脫術這種醫學技術生活化、大眾化的表現。如此技術濫用是“不知深淺”,一旦適應癥、濃度、范圍等沒有把握好,就可能導致嚴重不良反應。為解決上述問題,不僅要加強個案治理,還要針對醫學技術濫用勢頭,出臺政策、強化治理。
企鵝號“化妝品財經在線”發布的《含酸化妝品仍大有可為》稱,有業內人士認為,“刷酸”的興起側面反映了消費者對化妝品功效的關注。解決“刷酸”市場亂象,需要衛生、網信、市場等部門形成合力,明確含酸類化妝品使用標準和規范,保障消費者用妝安全。
輿情點評
此次“刷酸”美容亂象受到高度關注,是由國家藥監局網站發布的科普文章引發的。該文章對當下較為流行的“刷酸”美容進行科普,同時提醒消費者理性選擇含酸化妝品。
近年來,“顏值經濟”迅速崛起,化妝品行業得到空前發展。隨著新理念、新原料、新技術的引入,一些化妝品品牌開始“玩噱頭”,利用新概念進行虛假或夸大宣傳,危害公眾用妝安全。國家藥監局曾針對“藥妝”“械字號面膜”等偽概念進行科普,引起了社會輿論和業內高度關注,有效遏制了市場亂象。從國家藥監局的系列科普可以看出,針對的產品都是時下的“網紅”產品。國家藥監局今年也曾發文表示,要重點關注、監測公眾關注度高的“網紅”化妝品。此次“刷酸”美容科普正是這一監管要求的體現。
從網民反饋來看,一些網民對盲目“刷酸”的危害仍認識不深。從媒體報道來看,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上的“刷酸”相關文章和視頻受到追捧,“刷酸”可能引起的安全問題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因此,在加大力度打擊“刷酸”產品違規銷售、宣稱的同時,還應加強權威的科普宣傳,以多種形式保障消費者用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