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5年全球藥品市場情況分析及預測
據艾昆緯相關數據,預計2021年—2025年,全球醫藥支出(按發票價計算)平均每年以3%~6%的速度增長,到2025年將達到1.6萬億美元。其中,新興醫藥市場的強勁發展將成為全球藥品支出增長的主要力量;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藥品支出增速放緩。就各治療領域來看,疫苗支出增速最快,達12%~15%;腫瘤治療和免疫治療藥物緊隨其后,支出增速約為10%~12%。
藥品支出呈現差異化增長趨勢
發達國家和地區藥品支出增速放緩,新興醫藥市場藥品支出增長強勁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藥品支出趨勢存在顯著差異,疫情對各個國家和地區醫藥市場造成的影響和之后的市場反彈預計也將有所不同。
就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來看,2020年,美國藥品支出表現得“格外強韌”,但增長趨勢略有放緩。由于受到藥品降價政策及疫情的雙重影響,日本2020年的藥品支出大幅下降。而疫情對德國、法國和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2020年藥品支出的影響較小,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預計2021年的支出水平會出現反彈。意大利是疫情初期受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藥品支出預計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正常。過去5年,發達國家和地區藥品支出總體保持3.8%左右的增速;預計未來5年,這一數字為2%~5%,增速或將放緩。
對于一些新興醫藥市場,疫情對藥品支出的影響非常顯著,如中國的藥品支出年復合增長率從2019年的8%驟降至2020年的-3%。未來5年,巴西的藥品支出預計將保持強勁增長。這是因為盡管巴西相對較晚出現疫情大暴發,但是其人均感染率在全球處于較高水平,這將對其未來幾年的藥品支出產生影響。隨著支付機制的不斷健全,新興醫藥市場的藥品支出將進一步增加。總體來看,過去5年,新興醫藥市場藥品支出增速約為7.4%;預計未來5年,藥品支出將保持在7%~10%的年復合增長率。
疫情后中國的藥品支出將繼續增長,原研新藥是重要驅動因素
中國的藥品支出已從2010年的560億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380億美元,受疫情影響,2020年略微下降至1340億美元。過去5年,中國藥品支出增長的貢獻主力是原研品牌藥,這些藥品多來自跨國公司。原研品牌藥支出以年均12.3%的速度增長,2020年支出占比達28%。
預計未來5年,隨著中國不斷更新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更多的原研新藥將被納入醫保,藥品支出水平將不斷提高。原研品牌藥和仿制藥支出都將以9.4%的年復合增長率保持增長,而其他類型藥品支出的年復合增長率則不到這個數字的一半。預計到2025年,中國藥品支出將超過1700億美元。
三大治療領域成藥品支出增長主力
疫苗支出增速最快,其次為腫瘤治療和免疫治療藥物
未來5年,從全球范圍來看,支出增長最快的藥物類別將是疫苗(包括新冠病毒疫苗),預計年復合增長率將達12%~15%。
隨著腫瘤新療法的不斷推出,相關治療藥品仍將是藥品支出的主力,其中一些廣泛使用的藥品將面臨生物類似藥的競爭,這一定程度上會拉低相關藥品支出。綜合來看,預計2025年,全球腫瘤治療藥品支出將達到270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9%~12%。
針對免疫疾病的自身免疫療法的支出,預計也將會以9%~12%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2025年的支出規模將達1700億美元。與腫瘤治療類似,生物類似藥的使用也會導致支出下降。在歐洲,領先的免疫治療藥物已經面臨生物類似藥的競爭;但在美國,預計2023年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上市時將出現相似局面。
糖尿病是全球第三大治療領域,盡管相關藥品降價幅度很大,但藥品支出仍將以4%~7%的年復合增長率保持增長,預計2025年的支出將達到近1500億美元。
神經系統疾病治療藥物支出預計將以3%~6%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將超過1400億美元,這主要得益于一系列罕見神經系統疾病陸續有新療法獲批或處于研究中,以及像阿爾茨海默病或帕金森綜合征這樣患者基數大的常見疾病的新療法問世。
腫瘤治療藥品將不斷豐富,生物類似藥將導致藥品支出增速放緩
一方面,目前,不僅多款泛瘤種治療藥物正在開發中,一些基于生物標志物、基因突變或組織不確定類腫瘤藥物陸續獲批上市,在研或已獲批的針對特異腫瘤或生物標志物、無法應用到更廣泛患者群的腫瘤治療藥物數量也與日俱增?;诂F有管線,預計未來5年將有超過100種腫瘤治療新藥投入使用,且腫瘤療法將趨于精準化。此外,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還將受益于下一代基因測序技術(NGS)的廣泛使用。該技術可實現單次檢測多種潛在突變,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