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潤燥?調養心神?動靜結合——白露節氣的養生之道
今天是白露節氣。白露過后,暑期結束,晝夜溫差變大,可明顯感受到秋天的涼意。那么,白露節氣應重點關注和預防哪些疾病?生活中該如何養生呢?本文帶您了解白露節氣該如何養生。
健康過秋三注意
白露是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一般于公歷9月7日至9日交節,因此時晝夜溫差變大,清晨凝結露珠而得名。白露節氣后,應重點關注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等。
保護呼吸道健康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吳深濤教授介紹,“燥”是秋季氣候的一大特色。根據中醫五行學說,五臟中的肺對應秋季,且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因此秋季時,肺臟更易受到燥邪的損傷。白露時節燥氣漸盛,與風相合形成風燥之邪,從皮毛、鼻竅等部位侵襲肺及肺所主之地。此外,秋風陣陣,塵土干燥飛揚,還容易造成病毒、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傳播,導致上呼吸道感染、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高發。因此,秋季應該注意調養肺臟,并注意保暖,盡量避免口鼻與病原體、過敏性物品接觸;尤其是既往有呼吸系統疾病或過敏性疾病史的患者,要做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避免糖尿病加重
白露節氣之后天氣漸涼,糖尿病患者病情常會加重或者反復,同時,這段時間也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高發時期。吳深濤教授認為,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每于秋冬交接之際病情加重或反復,是因為患者多為陰虛或氣陰不足,到此季節時外被寒燥所閉,導致內生郁熱,或外感燥邪引動內伏之熱,最終導致陽盛陰傷,從而使疾病發生進展。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以氣陰兩虛為發病基礎,與陽虛寒凝、濁毒阻絡相關,屬本虛標實證;且瘀濁貫穿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始終,久則脈絡失養,變生他癥。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白露節氣要特別注意足部保暖,固護下肢陽氣,如盡量選擇柔軟合腳的鞋襪,且鞋襪不宜過緊,以保證足部血液運行通暢;睡前堅持溫水泡腳,水溫不能過高,以40℃為宜,浸泡20分鐘,并用干毛巾將水漬擦拭干凈;每天進行適當的運動,以促進足部的血脈運行等。
關注尿酸水平
白露時節臨近中秋,正是膏肥蟹美、適合食用海鮮的時候,此時高尿酸血癥、痛風等疾病高發。這是因為貝類、海魚、蝦、蟹等海鮮嘌呤含量較高,若食用海鮮的同時飲酒,酒精還會對體內嘌呤代謝產生影響,很容易使體內尿酸水平升高,從而誘發痛風。既往有相關病史者,一定要注意控制飲食,定期檢查血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癥者要及時用藥調理,以免發展為痛風。
節氣防病三要點
對于白露節氣如何防病,吳深濤教授建議從調養精神、清潤養肺及早睡早起三個方面進行:
調養精神
秋季有蕭瑟肅殺之氣,秋風落葉、凄風冷雨、萬木凋零,往往讓人觸景生情而悲秋,誘發消極情緒,嚴重者終日郁郁寡歡,少語懶言。此時如果同時遇上身體不適或煩心事,極易陷入抑郁狀態。因此,白露時節要積極培養樂觀情緒,理智客觀地看待自然界的變化,保持神志安寧;要主動排解悲憂傷感之情,多走親訪友、參加體育鍛煉、郊游旅行、登山賞景等,開闊心胸以消解憂愁等不良情緒,或靜練氣功,收斂心神,保持內心平靜。
清潤養肺
一是主動喝水以潤肺。秋季主燥,及時補充水分非常重要。秋季每天要比其他季節多喝500毫升以上的水,以維持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保持肺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平時要養成主動喝水的習慣,不要等渴了再喝,每天喝水不少于6次;宜喝新鮮的溫開水或淡茶水,亦可加入少許蜂蜜。另外,還可直接將水“攝”入呼吸道,其方法是將熱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對準杯口吸入水蒸氣,每次10分鐘,每日2~3次。
二是調理飲食以養肺。燥為秋邪,易傷津損肺,耗傷肺陰,因此要戒煙限酒,適當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如蓮子、芡實、梨、百合、枇杷、蘿卜、蜂蜜等。另外,冰糖銀耳湯、黃精秋梨湯、雪梨膏、百合蓮子湯、山藥蓮子湯、芡實山藥羹等均具有養陰潤肺、健脾化痰的作用,可以常食。同時,飲食要清淡,多吃易消化的食物,痰多時應停食肉類等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少吃辣椒、胡椒、孜然、芥末等刺激性食物,呼吸道感染期間則要忌食這些食物,否則不利于炎癥恢復。
三是清潔氣道以凈肺。秋日居室要經常開窗通風換氣,每日早晚可到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主動咳嗽,以清除呼吸道及肺部污染物。應在空氣流通好的場所進行運動鍛煉,不要在馬路邊、地下室下棋、打牌,否則會損害呼吸道、肺部健康。刮大風或陰霾天等空氣質量較差時,盡量少出門。
四是通利腑氣以清肺。在中醫五行學說里,肺與大腸同屬金,肺屬陰在內,大腸為陽在外。肺與大腸相表里,故大腸經的邪氣容易進入肺經,肺經的邪氣也可以表現在大腸經上,如大便秘結可誘發或加重慢性支氣管炎發作。由此可知,通利大便既可以降肺氣、泄濁陰,又可防治慢性支氣管炎、咳嗽等。因此,平時應多喝水,多吃新鮮蔬菜與粗糧,多做腹部按摩,預防大便秘結;便秘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及時進行藥物治療。
早睡早起
白露之后天氣漸涼,進入“陽消陰長”的階段,陽氣逐漸收斂,而陰氣開始盛行,起居也要順應這種變化。《黃帝內經》中就講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故應盡量做到早睡早起。
秋氣養收三不宜
白露之后,天氣冷暖多變。吳深濤教授建議,秋氣養收應從以下生活小事做起,注意保暖,適當運動。
穿衣莫受寒
中醫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講究。因為白露過后,天氣逐漸變涼,機體調節功能常來不及適應,易出現傷風感冒。因此,此時應注意及時添加衣物,尤其要注意腳部的保暖。另外,要增加適量的耐寒鍛煉,有助于提高在冬季的抗寒能力。
此外,白露節氣之后晝夜溫差大,夜間休息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受寒,故在睡前要關好窗戶,做好腹部、關節等部位的保暖工作,以免受涼。
飲食莫貪涼
民諺曰“秋瓜壞肚”,是指立秋以后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腹瀉、下痢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因此,白露時節應慎食瓜類等生冷水果,同時也要少吃冷飲、生冷海鮮等寒涼食物,避免傷及脾胃,脾胃虛弱者應尤其注意。另外,秋天屬肺,味屬辛,且氣候干燥,故應少吃生姜、牛肉、羊肉、辣椒等溫熱之品,以防肺氣過剩,耗傷津液。可以適當多食甘淡滋潤之品,既可調補脾胃,又能清肺潤燥,防治秋燥。
為了健康過冬,人們一貫有“秋季進補”的習俗,但既往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則應少食多餐,飲食以溫性且易消化的食物為主。
運動莫過量
秋天氣候宜人,是非常適合鍛煉身體的季節,同時也是人體精氣處于收斂內養的階段,故運動量不宜過大,運動強度應由小到大,循序漸進;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過多造成陽氣耗損。鍛煉時若覺得身體有些發熱、微微出汗,鍛煉后感到輕松舒適,則表示運動量適宜。秋天氣溫下降,血管收縮,關節活動能力減弱,鍛煉前若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易引起關節韌帶、肌肉拉傷。因此,運動前的熱身必不可少,運動后也要充分拉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