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倡議重視骨質疏松癥防治
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日益顯現,在老齡慢性病患者中骨質疏松癥及其引發的脆性骨折作為一種增齡性疾病,日益得到各界關注。
健康骨骼作為“三減三健”專項行動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來持續受到國家政策重視。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夏維波就不同人群提出特定健康骨骼建議,倡導公眾重視骨質疏松癥及脆性骨折防治。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減少、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骼脆性增加、骨折風險增高為特征的代謝性骨病。脆性骨折,是指在受到輕微創傷后或日常活動中發生的骨折。骨折是造成老年人失能的重要原因。一旦發生脆性骨折,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與健康壽命,同時帶來巨大的醫療和照護成本。除此之外,再發骨折風險是一個更為嚴峻的問題。脆性骨折患者是未來再發骨折的極高危人群,骨折后第一年是再發骨折的最高危階段。
夏維波表示,骨質疏松癥是慢性疾病,雖多在老年人群發病,但其發生、發展通常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人的全生命周期都應關注骨骼健康。對于青少年兒童來說,在年輕時獲得最佳骨量,有利于預防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獲得最佳骨量的基礎,是均衡營養,攝入足量的鈣,充足光照以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同時堅持適量室外活動和體育鍛煉。
除此之外,夏維波強調早發現、早診斷是預防骨折的保障,建議40歲以上開始進行骨密度檢測。如確診患有骨質疏松癥,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規范化治療,并進行必要的藥物干預,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一旦發生骨折,應開展骨健康狀況評估,并根據情況進行抗骨質疏松癥治療,同時調整生活方式和減少骨折危險因素,重視防范二次骨折的發生。
為應對骨質疏松癥高發病率、低知曉率的現狀,夏維波表示,基層社區醫院應對老年慢性病如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建立醫院-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的健康服務模式,廣泛推廣骨質疏松癥及脆性骨折的防治知識,積極引導社區居民關注骨骼健康。
對骨質疏松癥的高發人群,如60歲以上老齡居民、有過骨折史、糖尿病等內分泌患者,可在基層社區就加強早期篩查與識別;對于初篩為骨質疏松癥的患者,則可通過分級診療上轉至上級醫療機構,進行診斷和規范化治療,之后回到社區長期管理以逐步實現不同級別、不同類別醫療機構之間的雙向轉診及患者的有序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