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談“雙通道”后國采大擴容,處方外流趨勢幾何?
6月28日,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正式公布第五批國采中選結果。此次國采中選品種共61個涉及148家企業,平均降價幅度為56%。據《央視新聞》報道,預計今年10月,患者就可用上降價藥品。
本次國采的采購金額達到550億元,創下國采以來的新高,國家帶量采購的推進速度明顯加快。作為國談“雙通道”機制公布后的首次國采,這樣的擴容速度不得不讓人產生遐想:在國談“雙通道”機制全面推行、國采加速擴容的當下,未來處方外流有哪些趨勢?
01、外流處方市場擴大
這是顯而易見的。先看看五批國采規模的具體變化:第一批154億元,第二批88億元,第三批226億元,第四批254億元,第五批550億元。這幾個數字釋放出至少兩個信號:一是國采規模進一步擴大,產品進一步增加,越來越多的臨床用藥份額進入國采范疇;二是相關部門對國采的成果比較滿意,所以才會“踩油門”而不是“踩剎車”。
另一方面,環節利潤被最大程度擠壓后,國采產品從原來醫療機構的利潤單元變成了成本單元。這種背景下,國采產品從醫療機構外流到零售終端的阻力就會大大減小。同時,國家醫保談判快速推進與醫療機構“進院難”之間產生客觀上的矛盾,“雙通道”機制的推行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就給了越來越多符合要求的零售企業成為定點零售機構、承接外流處方的機會。
隨著國談“雙通道”機制全面推行,國采規模進一步擴容,兩大因素疊加,“溢出”到零售終端的份額無疑也將進一步增加。
02、專業化程度提升
國家醫保局出臺的“雙通道”機制政策解讀中,對定點零售藥店提出了信息化、藥品管理、基金管理三個方面的具體要求,這三方面不僅是對國談“雙通道”定點零售機構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來承接外流處方的零售企業的發展方向。
信息化方面,定點零售企業的信息系統要能夠順利對接醫保、處方流轉等平臺,確保各個環節信息全面、準確、及時,這對大多數零售企業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藥品管理方面,需要針對一些有特殊要求的藥品配備特殊的儲藏保養設備,還要有足夠專業的藥學人員儲備,完成處方藥用藥指導服務,這又在很大程度上區別于以OTC藥品銷售為主的零售終端的實際情況。
醫保基金管理方面,要求定點零售藥店必須有良好的從業操守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堵塞欺詐騙保漏洞,確保基金安全。
上述三點要求看似簡單,但從行業現狀來看,真正能做到的零售企業還屬于行業中經營水平比較高的梯隊,這就倒逼想要介入處方外流領域的零售企業升級,提高專業化程度。
03、社會責任凸顯
提到處方外流,很多人覺得是在分食臨床市場的“蛋糕”,有更多的處方外流機會意味著有更多的盈利機會。但若認真思考國家醫保談判和帶量采購的初衷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去商業化的動作。如果銷售國談、國采產品的零售藥店還能賺得盆滿缽滿,勢必與政策初衷背道而馳。
因此,零售企業要有合理預期,不能把承接處方外流,尤其是國談、國采外流處方產品理解為簡單的經營行為。在這個過程中,零售企業某種意義上是在承擔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當然,這并不是說承接處方外流就不應該盈利或者不能盈利,只是不能簡單地算經濟賬,而是要看得長遠,要算大賬。
04、催生新物種
隨著行業快速發展,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醫療機構和零售企業之前涇渭分明的藥品供應通路開始產生越來越多的交織和融合,處方外流就是這一過程中的必然產物,這個產物也會隨著外在條件變化產生新變化,出現新的物種。
隨著國采品種進一步擴容,處方外流規模擴大,且其銷量不太容易產生盈利,這部分業務更多地是為承接處方外流的企業貢獻獲客機會和營業規模。但零售企業作為一個完全市場化的經營單位,盈利能力是生存的根本。在這種情況下,新的經營模式可能會出現,將承接處方外流和消費者大健康需求進行結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消費者健康管理、增加客戶粘性,挖掘基于家庭大健康需求的更大的市場機會。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現有的社區藥房、院外藥房和DTP藥房等分類概念會變得模糊,越來越難界定某些企業的類別。
至于處方外流未來會怎樣發展?答案只取決于,這種發展能不能更高質量、更高效率地解決消費者最切實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