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藥企2020中國業績PK!拜耳、賽諾菲齊下滑!
2月25日,德國制藥巨頭拜耳對外公布了其2020年財年業績。除高達502.06億美元的全球銷售總收入外,42.24億美元的中國區收入令人矚目,在近期披露在華業績的跨國藥企隊伍中排在第二位,僅次于阿斯利康,但同比增幅卻為負數,是此次中國區業績比拼中僅有的兩家企業之一。
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可謂是跨國藥企的必爭之地。在新冠疫情、帶量采購、醫保談判等諸多因素影響下,跨國藥企在華業績分化明顯。從整體收入上來看,8家跨國藥企2020年在中國區合計實現了256.27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其中,阿斯利康以53.75億美元的營收繼續領跑榜單,拜耳緊隨其后;默沙東和羅氏難分伯仲,分別達到35.34億美元、35.32億美元;賽諾菲盡管有29.75美元進賬,但同比下滑7.7%;排在末位的禮來雖是首度披露中國成績單,但同比增幅最大,達到19%。
八家跨國藥企2020年中國區業績

(備注:數據來源于各家藥企財報,按2020年各貨幣平均匯率換算,羅氏、默沙東的中國區收入僅包含制藥業務)
產品為王
重磅與創新品種是業績支柱
具體來看,重磅炸彈級品種和創新產品仍是各家跨國藥企在華實現營收增長的重要支柱。
抗腫瘤產品管線是此次繼續穩坐跨國藥企在華業績頭把交椅的阿斯利康的王牌業務,在近54億美元的中國區營收當中,第三代EGFR抑制劑奧希替尼功不可沒。財報顯示,奧希替尼在阿斯利康整個新興市場中的收入達到12.08億美元,同比增加59%,其中絕大部分為中國區收入,這與奧希替尼通過醫保談判被納入醫保目錄不無關系。去年12月,奧希替尼一線治療EGFR突變陽性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被納入新版醫保目錄,與此同時,其二線治療NSCLC亦獲得醫保續簽。阿斯利康坦言,其有望在中國實現進一步放量。
帕博麗珠單無疑是默沙東的絕對營收主力,2020年其貢獻了143.80億美元的業績,占該藥企總營收的33%,同比增長30%,朝著“藥王”修美樂步步緊逼。盡管當前默沙東并未透露帕博麗珠單抗在中國具體的銷售數據,但從其在中國囊括了肺癌、頭頸部癌和食管鱗癌等瘤種在內的6大適應癥來看,顯然是默沙東實現高達35.34億美元、同比增長13%的中國區制藥業務收入的助力器。默沙東在財報中披露的數據顯示,中國不僅是其在全球表現最好的地區,還在處方藥業務中的貢獻占比首次超過日本,成為默沙東在美、歐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市場。
受到生物類似藥沖擊疊加疫情影響,手握曲妥珠單抗、貝伐珠單抗、利妥昔單抗三大重磅藥物的羅氏在全球制藥業務板塊收入出現2%的下滑。但就中國區業績而言,羅氏仍然有所提升,35.32億元的營收占其全球收入的7.1%。盡管三大王牌品種由于大幅降價才得以進入醫保目錄,但目錄的放量效應目前仍較為可觀。此外,羅氏抗腫瘤管線中的阿替利珠單抗、帕妥珠單抗、恩美曲妥珠單抗正以新“三架馬車”的姿態展現市場潛力,例如乳腺癌藥物帕妥珠單抗銷售額達到38.83億瑞士法郎,增幅達到18%,中國市場是其主要的增長動力。
政策疊加疫情
巨頭營收增長普遍乏力
與2019年數家跨國藥企動輒實現30%以上營收增長的境況不同,2020年整體來看,外資巨頭營收普遍增長乏力,這與上半年“黑天鵝”事件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密切相關,疫情影響成為各跨國藥企財報皆會提到的關鍵詞。
在帕博麗珠單抗之外,宮頸癌疫苗Gardasil 9和逆轉神經肌肉傳導阻滯藥Bridion(舒更葡糖鈉)是默沙東倚重的另外兩款重磅產品,但其在2020年市場增速明顯放緩,默沙東坦言主要是因為新冠疫情影響了HPV疫苗接種以及醫院外科手術數量減少。在中國區業績出現下滑的拜耳亦在財報中指出,其處方藥業務銷售額為172.43億歐元,同比下降1.5%,主要是受到全球新冠疫情限制的影響,特別是上半年非緊急治療數量減少,尤其體現在眼科和女性健康業務領域。
不過,中國是最先從新冠疫情影響中恢復經濟活力的醫藥市場,對跨國藥企而言,對其中國區業績影響的最大因素仍在于帶量采購、醫保談判等系列政策。
盡管創新藥和疫苗業務都給賽諾菲帶來不錯的銷售增長勢頭,但成熟品牌藥的“拖后腿”表現累及了整體業績,尤其是過往在中國市場熱賣的氯吡格雷(Plavix)和厄貝沙坦(Aprovel)。在被納入帶量采購名單后,兩大品種在中國的市場銷售一瀉千里。賽諾菲財報顯示,在2020年,氯吡格雷在中國的銷售收入為3.41億歐元,同比下滑52%;厄貝沙坦僅為1.9億歐元,同比下滑33.4%。
蟬聯中國區業績冠軍的阿斯利康同樣也無法避免帶量采購大幅降價帶來的影響,財報數據顯示,其過專利期的原研藥吉非替尼(易瑞沙)2020年的全球銷售額僅為2.68億美元,下降37%(按CER計為36%)。其中,以中國等為主的新興市場下降了23%(按CER計為22%),僅為2.21億美元,主要原因歸納于易瑞沙被納入帶量采購。此外,拜耳也在財報中坦言,中國新的招標采購政策的實施給旗下的阿卡波糖(拜唐蘋)和莫西沙星(拜復樂)的銷售額帶來了很大影響。
專注創新藥
攜手本土創新力量漸成趨勢
有分析人士指出,自醫保談判目錄實行以來,外資藥企穩固的價格體系便逐漸被破除。與此同時,外資藥企過往在中國市場擁有較強盈利能力的過期專利藥,在集中采購的新環境下價格體系亦出現較大變化。對跨國藥企而言,固守過期專利藥就能“躺贏”的日子不復存在,剝離成熟藥資產、專注創新藥業務因而成為一致選擇。而在創新伙伴的選擇上,攜手本土創新力量漸成趨勢。
首次披露中國業績的禮來,以19%的最高同比增速引起業內關注。在業內看來,該公司在中國區業績快速增長實際上是源自于創新藥物的推動,這與其選擇與中國Biotech企業合作密切相關。財報顯示,禮來與信達生物合作開發的PD-1藥物信迪利單抗為其業績貢獻了3.09億美元。此外,禮來與和記黃埔合作開發的結直腸癌藥物呋喹替尼也于2019年底正式通過國談進入醫保目錄。去年5月,禮來還與君實生物達成協議,共同開發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潛在預防和治療性抗體etesevimab。
無獨有偶,中國區業績增速僅次于禮來的諾華也在青睞本土創新藥企。2月26日,百濟神州宣布,與諾華于2021年1月11日達成的合作與授權協議正式生效,將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歐盟成員國、英國、挪威、瑞士、冰島、列支敦士登、俄羅斯和日本開發、生產和商業化抗PD-1抗體替雷利珠單抗(百澤安)。雙方已同意在上述國家對替雷利珠單抗進行共同開發,其中諾華將在過渡期后負責注冊申請,并在獲得批準后開展商業化活動。
業界普遍認為,在帶量采購、國家醫保談判等政策影響下,中國醫藥市場格局已然生變,向研發創新轉型、成熟藥資產剝離、轉變營銷模式都是目前跨國藥企正在嘗試探索的方式,孰優孰劣尚未可知。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中國醫藥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與此同時也會給患者帶來更多的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