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和朋友在一起閑聊、聚會,都會感到非常地放松。也有一部分人和朋友在一起會覺得精疲力盡,感到緊張或不安,心中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我是不是得了社交恐懼癥?社交恐懼癥,又稱社交焦慮障礙,患者極力回避社交場合,當處于社交場合時則會出現臉紅、出汗、四肢顫抖,不敢與人對視,更有甚者會出現昏厥。社交恐懼癥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精神疾病,其發生機制不甚清楚,且目前尚無令人滿意的治療方法。
英國《Cell Press》旗下《Neruon》期刊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首次揭示了前額葉皮層調控社交恐懼的神經環路機制。
前額葉皮層調控社交恐懼表達
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醫學院附屬第二 醫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徐晗教授團隊發現,當實驗小鼠經歷社交恐懼表達后前額葉皮層有大量c-fos激活,而用藥理學方法失活前額葉皮層則大大降低小鼠的社交恐懼程度,表明前額葉皮層直接調控社交恐懼的表達。前額葉皮層由許多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組成,參與動物和人類的高級情感調控,發揮著大腦“司令部”的作用。為了理解前額葉皮層神經元的活動特性,他們采用在體多通道電生理記錄,發現當社交恐懼發生時前額葉皮層表達小清蛋白(parvalbumin, PV)的抑制性神經元的動作電位發放活動顯著下降,而興奮性神經元的活動顯著升高。進一步的藥理遺傳學實驗證明上述現象導致了小鼠社交恐懼的表達。
去抑制性神經微環路介導社交恐懼行為
通過實驗發現在社交恐懼發生時表達生長抑素(somatostatin, SST)的抑制性神經元活動水平顯著升高,而表達舒血管腸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的抑制性神經元的活動卻沒有變化。接下來,他們運用一系列的藥理遺傳學實驗證實前額葉皮層SST神經元活動的升高抑制了PV神經元的活動,從而使得興奮性神經元的活性增強,進而導致了社交恐懼行為的發生。徐晗教授表示將帶領研究團隊針對社交恐懼癥的神經機制繼續開展更加深入的系統性研究,為臨床上開發更加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法提供理論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