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額自采、個人賬戶購買商保 醫保藥品加速重構
9月1日起,多項醫保新政將深度影響醫藥產業的未來格局與走向。
這一日起,《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管理暫行辦法》正式施行,八大類藥品今后不再納入《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也就是說,主要起滋補作用的藥品;含國家珍貴、瀕危野生動植物藥材的藥品;保健藥品;主要起增強性功能、治療脫發、減肥、美容、戒煙、戒酒等作用的藥品等這些醫院和藥店極為常見的藥物退出醫保報銷體系。
同樣是這一日起,浙江省邁出了新步子:《浙江省提升藥品集中采購平臺功能推進醫保藥品支付標準全覆蓋改革方案》開始落地。格外引起關注的是,在明確藥品準入和退出機制后,這份文件創新性地提出要在浙江全省范圍“探索公立醫療機構自行采購制度”。《醫藥經濟報》記者留意到,這個新舉措雖篇幅不大,但傳遞的信息卻很多。
允許1%自采背后的風向
浙江的這份文件顯示,對于臨床需要而平臺內無在線交易產品或無法按平臺內既定價格采購的,允許公立醫療機構在上年度藥品結算金額1%限額內,與企業按照公平原則協商確定采購價格,通過省藥械采購平臺自行采購。
業界在研究這一新政時,驚訝的不是落在1%這個單純的數字上,而是這背后傳遞的信息是醫保層面就部分藥品在市場準入和價格方面均有放開的“味道”。浙江省醫保局給出的解釋非常明確:醫保新調整要服務于五個目的,即健全藥品招采平臺準入機制。對醫保目錄藥品、國家基藥、1類新藥等藥品進行查漏補缺,全部納入平臺在線交易范圍;完善市場化競價機制。鼓勵同品種不同廠家的藥品之間開展競爭,形成更加優惠的價格;執行統一的醫保支付標準。全省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銷售的醫保藥品標準一致,鼓勵民營醫療機構和零售藥店自愿在省藥品招采平臺采購;實行統一醫療服務醫保支付政策。同等級公立和民營醫療機構實行相同的醫保支付標準。
出于先行先試,浙江省也有前置條件:官方表示,省藥械采購中心會定期公示自行采購產品情況,重點監測單價高、采購金額大以及醫療機構采購較多的產品。注意,從這個角度看此政策,招標采購不再成為市場準入的唯一門檻,但自行采購不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如果再聯系浙江是全國首個省份開始實行DRG付費改革,那么,有理由相信,當一種疾病的報銷額度確定后,藥品、耗材等就將變成醫院運營成本,為了提高盈利水平,醫院將會主動減少藥品、耗材等支出,這才是醫院關心的點,至于是自采還是集采,均基于這一目的。
業內人士認為,“這就要求企業密切關注、研究地方醫保政策做好品種布局,今后會越來越多考驗企業發現機會的能力,這一點和產品力一樣重要。”
個人賬戶購買商業險會帶來什么?
除浙江外,深圳市醫保局也有創新動作。據該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深圳市醫保局將推出個人賬戶購買商業專屬醫療險的政策,進一步提高重特大疾病和多元醫療需求保障水平。同時擴大個人賬戶使用范圍,允許家庭共濟使用、支付本人及家庭成員的疫苗體檢費用。
深圳醫保待遇在全國來說是最高的。其加快推進建立以促進健康為導向的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多層次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又帶來了一種新思路。據悉,目前深圳240個社區可辦醫保業務。2019年其常住人口數量1343.88萬人,今年7月醫保參保人1569.7萬人,就是說參保人數比常住人口還多。
最近,很多人都在關心,當下職工醫保基金的錢會流向哪里?8月26日國家醫保局發布《關于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備受關注的醫保個人賬戶計入有了重大變化。分析人士認為,“零售藥店尤其是偏重醫保的門店,亟須進行品類重新規劃。對于醫院來說,能夠大大促進分級診療,將小病、常見病留在門診,降低住院率,減少醫保資金浪費。”
有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的住院率不足9%,到2019年增長到19%。2019年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支出4724億元。可以預判個人賬戶的改革將會引流至重疾、慢病用藥上去,而不是過去的雞蛋、保健品等。
如果再延伸看遠一點,騰出來的醫保資金可能會流向基層。武漢市醫保局最近有個舉動在策應這一看法。在武漢市最新一批醫療機構被新增納入醫保定點單位的名單中,面向基層服務的醫療機構249家,占此次新增總數的89.2%,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其中社會辦醫療機構216家,占此次新增的77.4%。有觀點認為,“診所及門診部會更多受到醫保的關注,而口腔診所、婦兒診所及中醫門診部又占到更大比例。”
總之,醫保作為支付方,它的每一分細微變化和創新都將帶來藥品市場的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