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抗“疫”下半場 感染性疾病防治將進入精準時代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更新了人們對大規模傳染病的記憶與認知,作為感染性疾病的一種,此次疫情也進而促使人們重新審視感染病的未來防治。
在張文宏看來,此次新冠肺炎從預警到第一例確診,再到分離鑒定出新型冠狀病毒并向全球分享,其速度前所未有,正是預防精準化的體現,而“臨床中對新冠重癥患者出現的炎癥因子風暴進行對癥處理、對抗病毒治療進行分析等精準化救治,也成為上海新冠專家的共識。”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盧洪洲認為,此次新冠疫情的防治精準化得益于基于宏基因組新一代測序技術(mGNS)的發展,“從科學抗疫來看,中國對新冠病毒的成功分離鑒定,是全球抗擊新冠疫情的分水嶺,大量的疫苗研發因此得以開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認為,感染性疾病防治的要義有四點,首先快速的病原體確定是后續診斷治療預防的基礎,二是精準,三是病原體覆蓋面要廣,提供盡可能多的線索,四是應當操作簡單,價格合適,能真正大規模應用到臨床。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陳力對此表示贊同,他指出,過去十年中,中國在感染性疾病領域最大的進步就是對病原體實現了全員分析,一是單病種全員分析,在新冠病毒全覆蓋防治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此外mGNS技術可以做到對單一樣本中的所有病原體進行分析,幫助醫生進行高效診斷。
“mGNS第一次臨床驗證在美國,但是技術的成功轉化發生在中國,這是非常重要的。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這一技術在第一時間為全球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陳力說。
張文宏表示,中國的mGNS技術發展實則是一場和國際的賽跑,中國在臨床轉化應用上已經走在前沿,而其應用則能夠助推中國感染性疾病防治的發展。
他舉例說,mNGS可用于臨床于不明原因的感染性疾病的診治,探索“新發病原體”的跨種間傳播以及進行罕見病救治,同時可以提升如敗血病、結核病的病原學檢出率,更大程度上避免無法診斷、誤診等的發生,讓診療更為迅速、精準。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指出,當前,中國的感染性疾病治療仍然存在諸多短板,如病種單一、病源不足,病原學診斷滯后,細菌感染和抗菌藥物應用能力不足等,導致了一些感染性疾病的進一步精準診療困難。
也正因此,中山醫院感染病科于5年前進行了“頂層設計”,將診療病種與國際接軌,關注包括消化系統、心血管、呼吸道、骨關節、中樞神經等等在內的細菌真菌感染,讓專業化成為精準化的基礎。
胡必杰指出,當前,中山醫院的感染病科屬于2.0版,主要解決越來越復雜、耐藥和難治的細菌真菌感染問題。未來的感染病科功能上將相當于傳染病+非傳染性的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控制。
張文宏認為,感染性疾病精準診療的意義,還包括不要濫用檢測技術。“盡管mNGS十分強大,但不能所有感染性疾病都第一時間就用它,很多基礎的方法如最傳統的臨床微生物培養是十分重要的,臨床應考慮節約病人的醫療資源,在基礎方法上進行聯合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