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企轉型“自救”:賣房、賣身、找盟友…
毫無疑問,中國醫藥行業正處于新一輪發展的十字路口,大洗牌和大整合的階段即將到來,藥企向創新型公司或仿制藥規模化經營公司轉型、藥品從低質向高質、從安全無效向真正有治療性、臨床價值的產品轉型的趨勢逆不可擋。對一些“掉隊”的老牌藥企來說,這樣的體會更加明顯,哈藥集團、海正藥業、力思特集團等老牌藥企紛紛加快轉型自救的步伐。
風暴將至,要么在變革中崛起,要么在變革中消亡。
一個有點戲劇性的巧合
2019年8月12日應該算是中國醫藥史上頗具“戲劇性“的一天。
那一天,頂著“科創板創新藥第一股”的微芯生物掛牌上市,過程雖然“一波三折”,但是上市首日高開511.85%,開盤價達125元,市盈率更是一度刷新了科創板新股的發行市盈率紀錄,截至當日收盤,微芯生物實現3277萬股的成交量,成交額達32.51億元。收盤價為每股95.31元,與發行價相比增長366.53%,在掛牌首日實現了390.77億元的市值。
而巧合的是,同一天“中國藥企第一股”哈藥集團旗下的兩家上市公司哈藥股份和人民同泰同時發布公告,哈藥集團通過增資擴股方式引入重慶哈珀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和天津黑馬祺航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為新增投資者。
這家老牌藥企在遭遇多年頹勢之后,加快了“自救”的步伐。
一個創新藥研發新勢力代表,一個知名老牌藥企的代表,新老兩派的無意間巧合的“交鋒”,就像是今天醫藥市場的一個簡單縮影:前者專注新藥研發企業,他們往往備受矚目,發展勢頭強勁;后者依靠早年積累下的優勢,但是因為沒能及時跟上時代的改變,現在正變得步履維艱。
“歷史上老牌企業遇到環境變化,自身資源變化而采取自救或轉型的例子非常多,這是產業環境變化、技術進步和競爭變化帶來的必然現象。”北京時代方略合伙人、首席咨詢顧問,偉事達私董會總裁教練杜臣表示。
的確,這兩年大部分醫藥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而對于部分老牌藥企來說,其形勢往往更加嚴峻,很多藥企的命運都在悄然發生變化。
賣房、賣身?還是找盟友?
在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生死攸關的當下,這些面臨困境中的老牌企業,并沒有坐以待斃,他們不約而同的采取了一系列自救。
哈藥集團:找盟友,一波三折混改落地
哈藥集團成立于1988年,主營業務涵蓋抗生素、非處方藥及保健品、傳統與現代中藥、生物制藥、動物疫苗及醫藥商業六大業務板塊。成立僅5年的時候,哈藥就成功上市,成為了國內的“藥企第一股”。
然而在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的情況下,哈藥集團在限抗、醫保控費、輔助用藥等政策與新勢力的沖擊下風雨飄搖,從2013年開始,哈藥的營收呈現出了直線下降的趨勢,截止到2018年已經連續五年業績下滑。根據哈藥2018年的財報可以看出,2018年哈藥的總營收凈剩下108.13億元,而凈利潤僅為2.44億元。
哈藥集團最早決定混改是從2017年開始的,2017年底哈藥集團老股東中信資本宣布參與哈藥集團新一輪混改,擬對哈藥集團進行增資并取得控股股東地位,但在籌劃近10個月后,哈藥集團的混改事項因政策變動而終止。
今年4月份,哈藥集團突然決定增資擴股引入不超過三家投資者(包含一名戰略投資者)以推進混改事宜。
最終哈藥集團找到了自己的“盟友”,重慶哈珀、黑馬祺航兩家公司分別以現金8.05億元、4.03億元對哈藥集團進行增資,分別認繳哈藥集團新增注冊資本4.35億元、2.18億元,股權占比為10%、5%。兩筆增資金額合計達到12.08億元。
據了解,本次增資完成后,哈藥集團旗下兩上市公司哈藥股份和人民同泰變為無主狀態。
力思特制藥:多次沖IPO無果,被復星醫藥收入囊中
力思特制藥成立于2002年,2015年掛牌新三板,主要經營范圍包括中西藥原料、輔料、中間體及制劑的研發、生產、銷售等。其主營產品“鹽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即人們口中的“長托寧”對于手術麻醉、治療農藥中毒具有顯著作用。
其實力思特制藥曾多次沖刺IPO,資料顯示,2017年3月,力思特制藥IPO輔導備案登記被受理。對于上市計劃,彼時力思特制藥稱,公司已進入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輔導階段,未來若向證監會或有權審核機構提交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申請材料并獲受理時,公司將向股轉系統申請股票暫停轉讓。
2018年2月,力思特從新三板摘牌。而后上市公司福瑞股份發布公告,擬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力思特制藥約80%的股份,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項涉及關聯交易,并可能導致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
2018年6月福瑞股份曾披露重組預案,擬以約6.22億元收購力思特制藥87.32%的股份,但籌劃數月后,2019年4月26日公司公告,宣布與福瑞股份長達一年多的重組計劃終止,這也意味著力思特制藥登陸A股市場的夢想再次泡湯。
兩個月后,力思特制藥被復星醫藥控股子公司奧鴻藥業收入囊中,那么此次力思特攀上復興醫藥能否圓夢A股呢,或許還要拭目以待。
海正藥業:四處賣房“補血”
作為一家成立于1956年的老牌企業,海正藥業是國內最大的抗生素、抗腫瘤藥物生產基地之一,曾經在業內擁有著很強的行業影響力。2014年以前的海正藥業僅僅依靠輝瑞就能活得很滋潤,核心產品特治星能夠強有力地拉動海正藥業的業績增長。
然而隨著輝瑞工廠改造,海正藥業的業績開始遭遇滑鐵盧。以特治星斷貨為導火索,海正藥業的利潤一路低走,疲軟態勢也延續至今,其66.24%的負債率更是讓人不敢恭維。
為了挽回頹勢,海正斥巨資重點開展創新藥研發項目——海澤麥布和生物類藥埃達木單抗,雖然從單品角度來看市場空間算是樂觀,但是于國內而言,同行競爭是相當激烈的,就目前而言,與之相同的研發企業已經多達26家,這其中也不乏基礎較好,研發高效的企業,押寶創新藥這條路的前途尚未可知。
今年4月11日,海正藥業發布公告,公開掛牌出售位于北京、上海、杭州、椒江四地共33處的閑置房產,評估價格不低于9226.16萬元。只不過,相較于近百億的負債,處置這些房產無異于杯水車薪。
變化背后
“世界上所有的商業機遇,原動力就是那么幾個,要么技術變了、要么人口結構變了、要么政策變了、要么經濟環境變了。”
其實,所有的變革背后的邏輯也不出其右。
圍繞醫藥行業,這幾年最大的也是最不穩定的變化之一就是政策。這幾年對藥企影響最大的醫藥政策主要包括:一致性評價、帶量采購、打擊輔助用藥和中成藥、零加成和DRGs等等。
縱觀這些政策主旋律都是圍繞“降價”二字,進一步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倒逼藥企加大創新。以帶量采購為例,在完成一致性評價的基礎上,醫保局可以通過帶量采購的模式來降低仿制藥價格,同時促進仿制藥去替代原研專利藥的份額。
第一批帶量采購是“4+7”等11個主要城市,25個品種,由于采取了最低價獨家中標,平均降幅50%多。而根據目前已經知道的消息,第二批帶領采購范圍進一步擴大到全國范圍內,那么在全國市場面前,藥企價格戰可能會更加激烈。
“如果企業曾經是在中藥注射劑、輔助用藥,或者靠原有的大政策環境下造成的處方藥大單品而獲利的企業,在新的行業格局下,不僅面臨更多的競爭,醫保支付方式的變革更是傳統醫藥公司頭上的達摩克斯之劍。一味抱殘守缺只會讓企業的經營每況愈下。”凱盛產業研究院醫藥首席分析師廖慶陽對貝殼社分析。
除此之外,技術的提升,企業競爭的外部環境也在發生變化。“醫藥行業現在正處于一個轉型的關鍵期。”杜臣表示,因此處在中國的所有藥企都應該有應對措施:
第一,提升對環境、自身和趨勢的認知水平是關鍵。過去業內總是人為“知”達到了但“行”不夠,實際上“行”不夠就是“知”欠缺的最主要反應。“知行合一”,“知與行”是不能分割的。許多藥企面對的問題是企業認知水平不夠造成的。
第二,重塑發展戰略。過去基于“神藥”“低水平仿制藥”,依靠過度推銷和不規范經營形成的經營模式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必須重塑方向和目標,重新確定達到目標的措施。
第三,根據自身資源情況調整產線和產品線組合。創新藥和仿制藥都可以做,但創新是共同和必須的。
轉型也好,自救也罷,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不過很多跨國藥企以及國內龍頭制藥公司都有比較好的案例,比如恒瑞醫藥以仿制藥起家,靠聚焦高端仿制藥以及創新藥的轉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比如輝瑞打包普藥業務給普強并轉讓Mylan,專心布局創新專利藥等等。
“對于曾經輝煌過的部分老牌藥企來說,能否放下歷史的包袱,抓緊轉型自救是當下的重中之重。”廖慶陽表示。
寫在最后:
放眼其他行業,曾經老態龍鐘的微軟經歷了接近10年的低谷而后通過云計算再次躍升為全球高科技企業的前三甲。
“我們都知道問題所在,但內心深處卻無法正視現實。公司大型計劃仍持續進行,我們應該關注長遠前景時,卻只檢討了下一季度的銷售預測。”這段話是曾經的手機霸主諾基亞慘敗后的教訓總結。
而對于醫藥行業來說,如何根據市場環境及行業的不斷變化,適時地調整自己,不斷地突破和創新,這是每個藥企都要面對和思考的挑戰。